延续“特区精神” 这所新大学如何为深圳教育“蹚出一条新路”

作者: 编辑:常迪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7日 19:34

央广网深圳8月27日消息(记者 常迪 见习记者 荣冀晴)“因为深圳打响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在蛇口,袁庚又是在蛇口这场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标志性的人物,所以在给深圳理工大学以传承‘特区精神’为目标的书院命名时,我们选择了他的名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深圳理工大学,深圳理工大学袁庚书院副院长房栋介绍了这所新学校在筹建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深圳理工大学是深圳“十四五”期间重点新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于今年刚刚设立,这座新诞生的大学充满“深圳特色”,不仅建立了以深圳改革先锋袁庚命名的“袁庚书院”,更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特区精神”。

深圳理工大学(央广网发 深圳理工大学供图)

“特区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双向奔赴”

“特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第一批伟大精神,是一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而在深圳理工大学第一批新生的身上,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副主任赵伟已然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影子。“深圳理工大学是一所没人上过也没人办过的大学,它和以往的大学都不一样,所以第一批报考的学生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特区精神’的具象化表现。”提到第一批正式学生,赵伟很感慨,“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他们和第一批来深圳发展的人非常相似,当年很多人抛弃‘铁饭碗’来到深圳,我们的新生也冒着很大风险,希望我们可以携手共进,取得成功。”

深圳理工大学官网显示,今年首次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共在广东省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最高分664分,最低分624分,最低分超本科线182分。

“袁庚书院”(央广网发 深圳理工大学供图)

“科学家精神”与“特区精神”的延续

“深圳理工大学是立足深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一出生就自带‘特区精神’的基因。”谈到学校的使命担当,赵伟认为:“深圳是特区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理工大学立足于这样一个城市,培养能够传承特区改革开放精神的人才就是它的天然使命。”

自2022年11月成立以来,袁庚书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带领学生领略家国情怀,感悟特区改革精神。据了解,在8月21日开展的“走读深圳”主题活动上,同学们还来到邓小平同志曾于1984年视察过的蛇口工业区,在原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周为民的带领下,一起重走蛇口工业区大厦、时间广场、海上世界,踏上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传承不是喊口号贴标语,而是要真的把它融入日常教育过程中去,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它发扬它,这也是为什么深圳理工大学采用了‘三院一体’的教学模式。”赵伟说,“三院一体”模式指的是学院、研究院、书院共同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目前,深圳理工大学共设置了两个书院,除了“袁庚书院”,还有一个为纪念曙光计算机而命名的“曙光书院”。“学生可以在研究院中参与第一线最前沿的项目,传承‘科学家精神’,在书院中充实精神世界,传承‘特区精神’。”

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军者”和“领头羊”

据了解,深理工以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创新企业家为目标,首批建设了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房栋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说,“我觉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增强学生的思想信念,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但只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可以把学生们培养成各个行业的领军者、领头羊,同时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能够支撑他们去应对未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这需要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加强对学生思想信念的引导之外,深圳理工大学还有意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去。比如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的“博士课堂”,研究生、博士还有部分教授会走进各个社区和学校,给大家进行科普教育。另外,学校还组建了义工队,组织学生走进特殊学校,参加公益巡山、公益巡河等活动。“我们希望学生不只在乎自己的个人发展,更要做一个有大爱的人,还要把眼界放远放宽,才能真正成长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房栋说。

“在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地方,我们希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