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有座五龙出阵山,深圳理工大学依山而建,本科生们居住的书院就在山脚下。几个月来,每当夕阳西下时,总有几名本科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业后,扛着锄头、铁锹等农具,出书院后门,沿山道来到一块“农田”前,开始种地。起初,这块“农田”只是一块满布石头、瓦片和烂木头的荒地,在他们每天挖排水沟、搬运石块、改良土壤的劳作下,才蜕变得沟壑规整、焕发红土色泽。同学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袁小田”。
3月12日,深圳理工大学袁庚书院知行耘舍举行植树节暨“袁小田”揭牌仪式,在这里种下了中华木绣球、蓝莓树、无花果树、金桔树等树木,还种下了番茄、野生草莓等果蔬作物。
其中,野生草莓是合成生物学院杰出教授、未来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刘重持特别捐赠的实验室草莓苗。她是国际草莓分子遗传和果实发育领域的领军人,她的导师就是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我的导师是一名果蝇研究学者,因为学生将实验迁移到种植场景后,他意外发现环境变量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刘重持说,土地中蕴藏着实验室无法复现的真实逻辑,希望同学们跳出“为耕种而耕种”的思维,以“袁小田”为“天然实验室”,将作物生长观测、生态数据分析等纳入科研视野,“或许下一项创新就在锄头与试管的交汇处诞生。”
因为对种植的热爱,2024年底,在书院的支持下,袁庚书院本科生叶顾霖发起成立了知行耘舍社团,目前已有二十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
曙光书院本科生李之城就是其中之一。他说,通过劳作,在学习之余得到了身心的放松,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农具、如何开垦土壤,体验到了把荒地改造成农田的艰辛与喜悦。
“尤其是每当抬头看见日落的晚霞、归巢的飞鸟,内心便充满治愈和满足,也更加坚定了‘亲近自然’的初心。”叶顾霖说,同时还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对此,袁庚书院本科生熊晨曦深有感触。因为当亲历过开垦的过程并亲手种下一株植物时,她突然意识到,种植和科研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很多人看来,科研是探索未知的神圣事业,充满了无限魅力,但只有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才知道它布满了荆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钻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断地考验着科学家的耐心和毅力,然而也正是这些艰辛才赋予了最终成果非凡的意义。“在‘袁小田’的每一次耕耘,都如同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的种子,见证着成长与蜕变。”熊晨曦说。
而接下来,同学们在“袁小田”的科研实践将会更加务实。因为深圳理工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建设了一批新型研究院,其中就包括未来农业研究院。该研究院聚焦农业和种植领域,致力于开发颠覆性新一代育种技术、研发新型植物蛋白来源和生产模式,引领传统农业技术向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就像刘重持教授所说,将种植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同学们的创新也许就会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产生。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看到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种植实践,他也倍感欣慰,强调劳动实践是学校“三院一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寄语同学们既要运用专业知识优化种植技术,也要在耕耘中感悟生命成长的力量。“未来,学校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与实践形式,培养兼具实践能力和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